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植保资讯
2019-08-22 10:28
28919
官方新闻
植保资讯
2019-08-22 10:28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上周公开课,我们特地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博士郑大兵老师,为大家讲解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一些主要的防治技术。


笔记包括以下内容:

一、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

二、我国稻飞虱主要分布区域及发生规律

三、稻飞虱的迁飞规律

四、稻飞虱的主要防治技术


下面为大家详细释解。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通过了解稻飞虱的发生规律,结合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技术,遵行害虫抗性治理策略,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产品,搞好农业综合防治和化学药物防治,便可取得最优的害虫控制效果,使水稻生产向着更加安全、高效、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


我国主要有六大水稻种植区。

第一个是华南双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

第二个是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为中国最大的稻作区。

第三个是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以上三个是稻飞虱主要危害稻区。其他三个是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200k!

图片来源:网络


二、我国稻飞虱主要分布区域及发生规律


我国稻飞虱主要有三种:褐飞虱(BPH)、白背飞虱(WBPH)、灰飞虱(SBPH)。

这三种稻飞虱,在各大稻区均有发生和危害,在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3.8亿亩次。


200k!

图片来源:科迪华


褐飞虱,分布区域以华南、华中和部分东部稻区为主。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种群增长快,取食危害大,在水稻后期种群大时易造成虱烧,能传播病毒病,对水稻生产危害很大。


白背飞虱,寄主是水稻、麦类、玉米、高粱,能传播病毒病,对水稻生长的前中期(分蘖期和拔节期)危害很大。


灰飞虱,主要分布区域在长三角稻区及苏北和皖北稻麦混作区,寄主是各种草坪禾草及水稻、麦类、玉米、稗等禾本科植物,能传播病毒病,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200k!

图片来源:网络

接下来,谈一些稻飞虱的田间危害症状。


稻飞虱为刺吸式口器,成虫、若虫常群集刺吸稻茎汁液,使稻叶干枯、稻穗倒伏。稻飞虱危害后的水稻,基部布满霉污,颜色发灰或发黑,还可以发现稻飞虱的虫体和蜕皮,严重的田块出现“冒穿”死苗现象,使水稻没有收成或收成少。

200k!

图片来源:科迪华


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三个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第一个,是危害部位隐蔽性:主要在水稻茎基部取食为害,具有隐蔽性。

第二个,是R对策 -暴发性:稻飞虱属于R对策昆虫,种群在短期内均有暴发性,代次间的增值倍数可达几十上百倍。

第三个,是迁飞性、突发性:稻飞虱借助低空气流迁飞,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常在一定范围内突增突减。

最后,为大家提供一个稻飞虱的田间调查方法——盘拍法。


将白磁盘的一侧靠近水稻基部,另一只手迅速拍击稻丛,由下而上拍击3-4次,将稻丛上的稻飞虱拍到白磁盘中,然后按照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分开,成虫和若虫分开,分别记录总虫量。


200k!

图片来源:科迪华

三、稻飞虱的迁飞规律


亚洲东部是稻飞虱的主要迁飞场,我国的稻飞虱主要来自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


稻飞虱在3、4月份从越南中部和北部开始迁飞,逐渐迁向中国的南部、长江中下游以及长江北岸,经过浙江、江苏时会有部分迁飞至日本,继续向北,也会有部分迁飞至韩国。早期是灰飞虱、白背飞虱,稍晚一点是褐飞虱。


200k!

图片来源:科迪华


中国稻区的稻飞虱,4月中旬到5月初,是从两广南部迁飞至两广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随后逐渐北迁,7月下旬到8月初会迁飞到江淮稻区,因为稻飞虱是不能够越冬的,稻飞虱会随着东北气流的加强,在8月下旬到9月初向南回迁。


四、稻飞虱的主要防治技术


首先讲防治技术,主要有三种。

农业防治,通过抗/耐虫品种,创造不利于飞虱生长的环境。

生物防治,通过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如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蜘蛛、线虫、菌类等来防治。

化学防治,运用压前控后的策略,在ETL(5-10头/丛)时施药,要选用对环境友好、对天敌安全的产品,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产品,延缓抗性产生。

200k!

图片来源:科迪华


然后是稻飞虱防治的主要施药器械,有四种。

背负式喷雾器,是传统常用型,喷雾均匀,15-30升水/亩。

无人机喷雾,低水量喷雾,对药剂本身特性(内吸渗透性、生物活性、持效性等)、施药时间、施药均匀性、无人机控制技术、参数设置、外界因子等有要求,随着飞防技术的提升,市场需求发展迅速。

除此以外,局部地区还有喷枪、油动或电动打药机等。


200k!


最后讲讲稻飞虱的防治要点。


第一点,防治阈值建议为5-10头/丛,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防治,压低虫口基数。

然后,建议在水稻分蘖中后期和拔节初期防治,早期控制以预防飞虱传播水稻病毒病。

最后,遵行害虫抗性治理策略,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产品,通过技术定位最大化害虫控制效果。

以上便是关于本课堂的重点笔记,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防治稻飞虱,实现水稻高质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