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
上周,我们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王海红老师,为大家介绍小麦主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现整理笔记如下:
一、小麦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时期
二、小麦赤霉病
三、小麦锈病
四、小麦纹枯病
五、小麦白粉病
六、小麦一喷三防
一、小麦生育期内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时期
下图是以河南冬小麦为例的物候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小麦在每一个生长阶段可能会发生哪些病虫害。要有效防止病虫害,前提是了解和熟知病虫害发生的每一个物候。
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伴随着小麦从种到收整个生长过程的病害,周期非常长。而赤霉病,它就是一个主要在危害抽穗扬花期的小麦的短期病害,虽然病程短,但它容易爆发,加上近年来各地农事栽培管理措施欠缺等因素,赤霉病反而是目前来讲最严重的一个病。
二、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2011—2018年平均发生543万公顷次。小麦抽穗扬花期降水是影响该病流行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该病重发频率上升,已成为小麦上的第一大病害,原因包括几点,一是高产感病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二是秸秆还田( 禁烧)、玉米小麦轮作、免耕、浅旋耕等栽培技术推广秸秆无法深埋,三是农事操作粗放,植保器械选择不当,施药量少,四是除草不彻底,病菌抗药性快速发展等(多菌灵、戊唑醇等药剂在安徽江苏多地大面积产生抗性),以及小麦品种抗性差,我国主栽小麦品种几乎均为感病品种甚至高感。
发生赤霉病的小麦呈这些特征:
一是穗腐会在小麦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最初在小穗和颖壳上呈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至全部小穗,穗颈或穗轴受害时,病部呈褐色或青黄色,受害处的以上部分全部枯黄而死。
二是在田间高温高湿条件下颖壳边缘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病部出现黑色粒状物(病原菌的子囊壳)。
三是受害麦粒皱缩干瘪,呈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那么诱发小麦赤霉病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呢?高温高湿是左右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该天气条件有利于病菌孢子释放、侵染;小麦抽穗后的降雨次数,是赤霉病发生的致命环境因素。例如淮北地区是南北过渡带,进入4月中旬以后,降雨增多,日照时数少,此时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两天以上阴天,就会引起赤霉病的爆发流行发生。此外,种植密度大,造成田间密闭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等不当管理方法,也会导致田间郁闭发病重。
据全国农机推广中心预测,2019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小麦条锈病总体中等发生,甘肃南部、四川沿江河流域、汉水流域等麦区局部呈偏重流行态势。
二、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一个毁灭性的病害,它能长距离传播,爆发性、流行性很强,且容易变异。在流行年份,它能引起大约40%的产量损失。自1949年起,在中国大流行有五次,分别是1950年,1964年,1990年,2002年,2014年和2015年。 危害面积达到6670万公顷,产量损失达到120亿公斤。被为害的小麦矮化、弱小、抽穗少、结实率低、产量少。
发生条锈病的小麦有什么症状?一是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成行的锈孢子堆,这也是这个病名的来源。二是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三是在侵染的早期阶段,病斑黄化且褪绿,叶表没有孢子堆。最终病原菌突破作物表皮并从叶片、茎秆以及穗上的病斑上长出夏孢子堆。一个很小的病斑能够产生数以千计的夏孢子。条锈菌成功侵染后,即会在叶片内生长并从小麦细胞中吸取营养。
小麦条锈病适宜发生的条件分三种,一是天气:该病通常在小麦生长的早期阶段侵染和流行,一般温度在2℃到15℃之间,最高不超过23℃。降雨和高湿非常适宜该病在叶片和叶鞘的侵染,在流行态势下,甚至小穗都会被侵染。该病流行的最适宜温度下,完成一个病害循环(从孢子侵染到产孢)需要12-14天;
第二种诱发条锈病的因素,是小麦的品种。抗病品种退化严重。超出70%的品种不抗条锈病,尤其是夏粮主产区的山东、河南和江苏地区的品种,其中大部分都不抗病;
最后是病原菌的类型:寄主专化型病原菌,典型的长距离气传病害、流行性病害。
四、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可划分为5个时期,小麦一生中纹枯病的发生呈现双“S”曲线 ,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苗期和拔节孕穗期:
冬季发病期:在小麦种子发芽后病菌即可侵染,侵染以接触土壤为主。一般在小麦播后30~40d,即 11 月中下旬开始见病,自小麦 3 叶期病株逐渐增高,形成冬前发病高峰期。
越冬稳定期:入冬后随着气温的下降不利于病菌的活动,病害的发展停止,病情基本稳定。而病菌在麦苗越冬(存活)后成为早春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横向扩展期早春小麦返青后(2 月中旬后):天气转暖,随着气温的回升,病菌开始侵染,2 月底 3 月初进入发病盛期。3 月中旬至 4 月上旬为春季发病高峰期,但在此时的正常年份侵茎率严重度均较低。
病情加重期:4 月中旬至 5 月上中旬气温适合病菌扩展,病株率趋于稳定。病斑由表皮侵入茎秆,节与节之间扩展相连,形成纵向扩展高峰,严重度急剧增加。
枯白穗显症期:一般在 5 月中下旬,病菌侵入茎秆加重危害,造成田间出现枯白穗也正是死穗高峰期。
五、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主要侵害小麦植株裸露在地面上的部位,在作物表面上出现白色霉点,随着病害的不断蔓延,这些霉点逐渐扩大为白色霉斑,侵蚀小麦叶面,导致小麦植株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植株得不到充分的养分最终导致植株无法正常的生长,叶片干枯,成穗率下降,麦田产量降低。由于其传播范围广、繁殖速度快、变异快、毒性强,所以给防治带了困难。
此外,气温偏低、雨量偏多、相对湿度偏大、日照少对白粉病的发生发展非常有利,雨日偏多、湿度高,也易于发病。
六、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发育中后期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指在小麦生长中后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病虫重点防治小麦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病害为主。不同地区差异,约大约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开始,施药1-2次,间隔7-10天。
最后,了解熟知当地的物候是正确防治病虫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采使用科学、环保的药剂与高效、精准的施药技术,对小麦进行有的放矢的防治与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证作物健康生长,安全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