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纹枯病的发生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左右,甚至形成白穗,个别田块甚至绝收。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一般播种过早、群体密度大、氮肥偏多、麦苗徒长地块病害发生重;春季低温、多雨潮湿和麦苗受冻害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
危害症状:
(1)烂芽:芽鞘受侵染变褐,继而烂芽枯死,不能出苗。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纹枯病菌可以侵染刚发芽的种子,幼苗出土前幼芽鞘变褐,继而腐烂成烂芽不能出土。
(2)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3-4叶期,在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
(3)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的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的“眼斑”。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菌核近似油菜籽状,极易落地。
注意: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
(4)倒伏:茎部腐烂,后期易倒。
(5)枯孕穗: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结实率低,籽粒瘪瘦,形成“枯白穗”。
病原菌
属担子菌亚门禾谷丝核菌CAG-1等为主的优势菌丝融合群。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温湿度调节适宜时开始侵染为害。在自然情况下,病原菌仅以菌丝危害,后期可产生菌核,菌丝体幼嫩时无色,老熟时淡褐色,较粗壮,多分枝,分枝处形成隔膜,分枝处明显缢缩。菌丝生长后期形成菌核,由菌丝纠结而成,大如绿豆粒,小如米粒,外层组织菌丝疏松,内层组织较紧密。
在田间湿度大,通气性不好的条件下,病鞘与茎秆之间或病斑表面,常产生白色,或土黄色、黄褐色霉状物(菌丝),上面长出担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基部稍尖,无色。这个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此外,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发病规律
病菌的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混入粪肥中,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田间耕地、施肥、浇水等农事操作可使病菌扩散。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次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作粪肥而没有腐熟的,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①种植抗(耐)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A、高产田应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B、平衡施用N、P、K,避免大量施用N肥;C、小麦返青期追肥不宜过重,因苗少追或不追;D、重病地块适期晚播,控制播量,合理密植; E、做好麦田“三沟”配套;F、及时除草,改善田间生态环境。
(2)化学防治:①种子处理;②药剂喷防: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可选药剂有:每亩用14%戊粒宝(戊唑井冈A)40毫升、戊控(90%多菌灵+80%戊唑醇)、43%富力库(戊唑醇)12克、30%爱苗(苯甲丙环唑)10-15毫升、23%尊保(醚菌酯氟环唑)40毫升、12.5%欧博(氟环唑)30毫升、24%康满得(噻呋酰胺)20毫升、戊净80(戊唑醇)8克或6%拂康(井冈嘧苷酸)、30%至亮(咪鲜戊唑醇)等,隔7-10天防1次,连防2-3次。
小麦纹枯病什么时候防治
一般来说随着季节温度逐渐走低,小麦纹枯病会逐渐进入到休眠期间,这个时候病情比较稳定。为了防治这种病害,可在播种期选用“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等杀菌剂拌种,降低土壤中病菌的侵染几率。在小麦幼苗期间做好返青期和孕穗期二次药,这样有效防治病菌浸染传播。例如可用药物为唑醚菌酯、丙环唑或氟环唑。并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在雨后及时进行排水。
其他防治要点:
一早预防:以后再种小麦一定要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预防纹枯病的最有效方法,可推迟和减轻病害的发生。
二是返青后早施药。
三是“巧”打药:趁露水未干打药,可使药液借助露水一起流到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
四是尽量不用弥雾机,适当加大用水量,这是提高防效的关键。
五是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及植株长势长相,在防治纹枯病的同时,加防治蚜虫或蜘蛛的杀虫剂及功能性叶面肥如辉隆宝等,达到防病治虫、补充营养和增强抗逆性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麦纹枯病的防治要点的介绍,种植小麦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以上的方法,在遇到该病的时候,及时进行防治。